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被流放后我成了首富第35节(2 / 2)


  因为这个做法一致,味儿也一样,都是酥脆香甜,档次就更好分了。

  最贵的是做成福字的,中间则是做成了吉字,最末等的则是苗婉最熟悉的猫耳朵样式,一圈红一圈白的尖耳朵样式,特别可爱。

  客人们面对不同的罐子,听张三壮一顿舌灿莲花的介绍后,有那馋嘴的已经点了凉茶和中等的糖饵吃。

  不是带着福字的面片不吸引人,最重要的是糖饵全做成了元宝形状,比起福气来,大部分人还是很实在的,肯定元宝吃到嘴里更香啊。

  说起凉茶来,张三壮觉得可能是媳妇儿怀孕,他傻了。

  往年夏天最热的时候,孙氏也曾经在家做过孙家的凉茶,孙老火并不介意这个传出去。

  用到的是西北很常见的一种海金沙藤,再添山芝麻和金钱草还有桑菊一起煮,夏天还要加上从药堂里买来的火炭母,冬天火炭母太过寒凉,换成冬瓜,再加点饴糖。

  煮出来以后,味道是微微泛苦的浅甜味,卖相不太好,但品起来像花茶。

  吃麻辣串吃到嘴皮子微肿的客人,一口下去半个元宝,中间露出酸奶夹心,油炸过后的麦面香气,和着面皮的酥脆,里面还有奶香味的酸甜,在麻辣过后来得格外叫人喜欢。

  客人眯着眼喝上一口茶,舒舒服服叹出一口气,“这点心不错,走亲访友要是能用这个,可就再体面不过了,回头张小哥你们得多做点。”

  今天还坚持等着排队的那些行商家里的仆从们,一个个都表情麻木吃着点心,喝着凉茶,时不时还炫两口肉丸子。

  肠胃是再舒坦不过了,可心里想骂人的冲动不减。

  我们年货都收的差不多了,就等着过了小年走街串巷卖出去大赚一笔了,你家才出来个新品啥意思?

  至于麻辣串摊子时不时冒出来啥新鲜东西,他们已经不会再诧异了。

  听说杀猪匠张家各种匠人都有,就差裁缝了,匠人有手艺,那还不正常?

  可无论如何,这回估计他们都要跟张家打擂台了,眼看着那又是元宝又是福气和吉利的,根本拼不过。

  着实是气人,不行,得再来一个元宝……啊不,是糖饵!

  张三壮一直注意着这几个人呢,见他们吃的沉默,心里有些忐忑,这怎么还不开口订货呢?

  他想了想,冲着建议他们下去村里卖的客人笑道:“咱家里人少,这点心做是能做出来,只是着实没有人手出镇子卖了,咱家里现在忙得收猪都顾不上,只怕得客人们自己过来瓦市买点心。”

  嗯?那几个汉子又来劲儿了。

  你们人不够?我们够啊!

  你们出不去?我们出得去啊!

  收猪都没工夫?我们……也不是不能帮你们把猪给收回来啊!

  几个人你看我,我看你,非常有默契的,抹嘴,掏钱,跑人。

  因为这新出的麻辣串口味香味儿比原先更加浓郁,虽然今天食材准备的不少,但还是未时过半就卖没了。

  张三壮准备收摊儿的时候,好些裹着漂亮皮袄的行商还有仆从们,又回来了。

  见几个人跑了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张三壮,心里这才踏实许多。

  行商们见张三壮一抬头就露出憨厚的笑,登州的行商抬手快——

  “小伙子你打住啊,可别再给俺来熬一熬那套了,你就说,咱从你这里能拿多少货,是个什么价儿就成了。”

  再听他说熬一熬,他们也要不好了。

  杀猪匠家熬的那是银子,他们熬的那是心肝儿啊!

  张三壮嘿嘿笑,“张某也不跟各位贵客说虚的,我老丈人想着自立门户,少不得得需要些银钱,所以通过我们家往外卖,我岳父手底下徒弟就有仨,甩开膀子,一天能出几百斤不成问题。

  糖饵分别是五贯、三贯和两贯钱,这面片的价儿分别是三贯、两贯和一贯钱,都是按百斤算的。”

  都是做买卖的,算账很快。

  那最好的金元宝不是卖给百姓的,至少得宰个有余粮的地主啥的,能卖八十到一百文一斤,百斤就差不多十贯钱,以此类推,差不多四成以上的利润。

  至于面片则是老百姓们主要买的点心,过年花个十几二十文,你半斤我一斤称的不会少,钱多点的买几斤分开走亲戚也有面子。

  这还是去乡下的价儿,若是往西平郡的各县去,还有郡城,价儿还能更高。

  他们觉得这价格还算合适,都点头应了,当即就有人给了定金。

  张三壮回到家里以后,还有人追着上门定了点心,他统一都跟人说好,过了小年开始出货。

  等回头去乔家算账的时候,张三壮看着钱匣子里泛着白光的银角子和银锭子,心里火热,就忍不住开始算账。

  总听苗婉算账,他算得也比以前快了许多。

  有孙老火带着徒弟们开工,熟手以后,带着于氏、杨氏和耿婶一起做,一天六种点心各出两百斤不成问题,那十五天下来就是近五百两银子进账。

  实则成本对两家来说最贵的也就面粉和饴糖。

  猪油对张家来说很便宜,猪五文钱一斤收来的,十斤猪肉出六斤油,猪板油还能更多点,每天要耗费百斤油上下,两三天换一次,成本五贯钱。

  奶块和酸奶基本就是羊奶的成本,每天要耗费三十桶羊奶,加上运送的骡车成本也差不多五贯钱。

  甜菜糖这次点心做完,苗婉熬出来的那些就用完了,不够的还要用饴糖来替代,花了多少钱来着?

  哦,一百八十文。

  最贵的面粉每天用的多一些,需要到点心总数的一半,也就是六百斤左右。

  因为数量不少,乔盛文夜里找了巴音,淘换来一批放在张家空着的房间里,价儿不贵,十八文一斤,半个月下来需要一百六十二两银子。

  所以算来算去,加上饴糖的二十多贯钱,成本二百两左右,净赚三百两??